山西省77家重点零售企业2025年7月经营情况调查统计分析
2025-08-302
2025年8月,山西省零售商行业协会对全省重点零售企业1-7月经营情况进行调查统计,本月调查企业数量77家,较上月增加1家。调查显示:2025年7月重点企业销售额747907.09万元,同比增长17.28%,月环比下降5.73%;2025年1-7月重点企业销售额5065991.44万元,同比增长8.39%。本次调查的全省77家重点零售企业主营业态分布为14个板块。其中药店板块8家、便利店板块4家、超市板块8家、百货板块5家、购物中心板块10家、网络板块3家、家电板块7家、汽车板块10家、手机数码板块8家、步行街板块3家、家装板块3家、酒水食品板块6家、户外运动1家、品牌专卖店1家。汽车板块企业数量10家,占比12.99%;购物中心板块数量10家,占比12.99%;药店板块数量8家,占比10.39%;超市板块企业数量8家,占比10.39%;手机数码板块8家,占比10.39%。这五个板块的企业共有44家,占本次调查重点零售企业数量的57.15%。2025年7月,全省77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共计747907.09万元,其中汽车板块、购物中心板块、网络板块的销售额共计477615.89万元,占比63.86%。汽车7月销售153020.64万元,占比20.46%;购物中心7月销售额159743.02万元,占比21.36%;网络板块7月销售164852.23万元,占比22.04%。2025年7月,14个板块中有6个板块销售环比增长,分别是品牌专卖店、步行街、网络、便利店、酒水食品、购物中心。月环比下降的是手机数码、家装、家电、超市、户外运动、药店、汽车、百货板块。品牌专卖店板块涨幅最高,7月销售额913万元,月环比增长24.05%;其次是步行街板块,7月销售额19523.96万元,月环比增长20.51%;排在第三位的是网络板块,7月销售额164852.23万元,月环比增长12.98%;第四位的是便利店板块,7月销售额52246.29万元,月环比增长5.73%;第五位的是酒水食品板块,7月销售额15794.83万元,月环比增长2.08%。本月环比下滑幅度最大的是手机数码板块,7月销售额13680万元,月环比下降59.4%。下滑幅度第二位是家装板块,7月销售额7941.46万元,月环比下降32.4%;下滑幅度第三位是家电板块,7月销售额29980.55万元,月环比下降29.11%;下滑幅度第四位是超市板块,7月销售额67886.68万元,月环比下降23.38%;下滑幅度第五位是户外运动板块,7月销售额1124.34万元,月环比下降12.22%。购物中心板块7月销售额159743.02万元,月环比增幅1.71%;药店板块7月销售额38642.31万元,月环比下降9.71%;汽车板块7月销售额153020.64万元,月环比下降7.23%;百货板块7月销售额22557.78万元,月环比下降3.79%.从月环比逐月对比数值可以看出,随着“以旧换新”政策的逐步深入,消费者消费走向趋于理智、稳定。家电、汽车、手机数码在出现销售高峰后逐渐回落至正常态势。2025年7月,全省77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共计747907.09万元,同比增长110190.11万元,增幅17.28%。同比增长幅度最高的是网络板块。7月网络板块销售164852.23万元,同比增长477.19%;增长幅度排名第二的是步行街板块,7月销售19523.96万元,同比增长23.25%;手机数码板块同比增幅排名第三,7月销售额13680万元,同比增长19.92%。药店板块同比增幅排名第四,7月销售额38642.31万元,同比增长5.06%;同比增幅第五名为酒水食品板块,7月销售额15794.83万元,同比增长0.39%。同比下滑幅度较大的是家装、品牌专卖店、汽车三个板块。家装板块7月销售额7941.46万元,同比下滑41.53%;品牌专卖店板块7月销售额913万元,同比下滑23.41%;汽车板块7月销售额153020.64万元,同比下滑7.66%。汽车板块7月销售量9437台,环比下降12.21%,同比下滑3.46%。销售均价16.21万元,月环比增长5.6%,同比下降4.37%。2024年汽车出台“以旧换新”政策后出现了购车换车高潮,经过一年的市场锤炼,人们购车逐渐趋向于性价比高的车,购买新能源车的数量大幅增加,各厂家在汽车性能、功能越来越好的同时售卖价格逐渐在降。销售均价下浮是必然的。从本年度的月同比逐月数据可以看出,节假日消费和阶段性政策出台是影响消费市场的主要因素。稳定消费信心,提升消费质量,增强顾客消费的体验感。本年从一季度的元旦春节,到二季度的家电、家装“国补”政策带动,7月份销售出现了一个小的高潮。这其中,网络销售同比涨幅巨大,同比增加477.19%,步行街业态在文旅、非遗、创新等带动下,同比增幅也是非常明显的,同比增长23.25%。2025年1-7月份,全省77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5065991.44万元,购物中心、汽车、超市板块销售额及占比仍居前三位。其中购物中心1229031.25万元,占比24.26%;汽车板块1089918.06万元,占比21.51%;超市639479.23万元,占比12.62%。这三个板块的销售占总销售的58.39%。2025年1-7月份,全省77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5065991.44万元,同比增长8.39%。分业态看,网络销售同比增幅最高。1-7月销售额620551万元,同比增长108.25%;排名第二的为汽车板块,1-7月销售额1089918.06万元,同比增长21.25%;第三名为手机数码板块,1-7月销售额98147万元,同比增长20.86%;第四名为步行街板块,1-7月销售额116391.41万元,同比增长18.04%;排名第五的为家电板块,1-7月销售额166471.94万元,同比增长8.41%。下滑幅度最大的是家装板块,1-7月销售68629.68万元,同比下降69.21%;其次为百货板块,1-7月板块销售229135.84万元,同比下降8.68%;第三名为品牌专卖店板块,1-7月销售9962万元,同比降幅7.71%。药店板块1-7月销售额304700.03万元,同比增长5.23%;酒水食品板块1-7月销售额129389.98万元,同比增长4.76%;超市板块1-7月销售额639479.23万元,同比微增0.08%;户外运动1-7月销售额12505.19万元,同比下降2.28%;便利店1-7月销售额351678.83万元,同比下降1.61%;购物中心1-7月销售额1229031.25万元,同比下滑0.61%。汽车板块1-7月销售量67740台,同比增长11.21%;销售均价16.09万元,同比增长9.01%。2025年7月山西省重点零售企业商铺出租率为84.65%,环比增长0.56%。2024年7月出租率为82.47%,同比增长2.64%。五、全省77家重点零售企业对2025年8月销售额预测在本次数据收集调查中,对2025年8月销售持看平状态的有43家,占比55.84%;持看涨状态的有26家,占比33.77%;持看跌状态的有8家,占比10.39%。超过一半的企业预测销售额将持平,这表明市场预期相对稳定。本年从各月情况看,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,持“看跌”的企业比例逐渐在减少,从上年末的40%降至本月的10.39%;持“看平”的企业从上年末的24.44%升至本月的55.84%;看跌大幅下降和看平大幅上升的背后是国家政策的强有力支持,商户信心逐渐上升。六、全省77家重点零售企业对2025年8月投资意向77家重点零售企业对8月份的投资意向中,保持现状的有52家,占比67.53%;适度增加投资的有23家,占比29.87%;大幅增加投资的有2家,占比2.6%。从本年投资预估的逐月情况来看,“保持现状”从年初51.11%升至本月67.53%;“大幅增加”由年初11.11%降至本月2.6%;“适度增加”由年初37.78%降至本月29.87%。多数企业持谨慎乐观的态度。2025年8月,全省监测的77家重点零售企业中,针对消费者信心预期呈现结构性分化:保持不变的有49家企业,占比63.64%;对消费者信心增强的有16家企业,占比20.78%;预期消费信心呈减弱态势的企业有12家,占比15.58%。相比上月,对消费者信心预估减弱的企业由上月17.11%降至本月15.58%,下降了1.53个百分点;保持不变的企业由上月57.89%升至本月63.64%,增加了5.75%;对消费者信心增强的企业由上月25%降至本月20.78%,下降了4.22%。反映了企业在保持谨慎乐观的基础上,对消费者信心逐渐增强,但多数持观望的态度。从本年度的情况来看,持“增强”预估比例由年初15.56%增至本月20.78%。持“减弱”预估比例由年初35.56%降至本月15.58%。持“保持不变”预估比例由年初48.88%增至63.64%。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,2025年6月消费者信心指数87.9,比5月88微降0.1。今年以来,消费者信心指数呈缓慢上升状态。●线上竞争加剧:电商平台持续冲击实体零售业,导致客流减少、销售下滑,且线上价格优势挤压线下利润空间。●消费需求疲软:消费者购买力下降,消费信心不足,表现为人均消费下跌、内卷加剧,部分行业如家电和零售面临客流转化困难。●成本压力上升:人工成本、房租及合规成本增加,企业利润率下降,资金回笼慢、周转天数长加剧现金流压力。●市场竞争激烈:行业竞争白热化,乱价行为频发,企业缺乏有效大单品或新业态支撑,招商难度增大。●政策与基础设施制约:政府补贴核销慢、垫资压力大,政策合规要求趋严;交通不便(如停车难、道路隔离设施问题)影响客流量,特别是老年群体通行风险。●转型乏力:企业面临代际断层(如年轻客群流失)、数字化人才短缺,线上转型转化率低,供应链问题(如物流成本高、冷链覆盖不足)制约效率。●提升竞争力与创新:开发新业态和体验场景(如搭建示范店),增强线上线下融合,通过营销策略创新提升客流量和转化率。●成本与资金管理:优化供应链(如补贴智能仓储),控制人工和运营成本,寻求政策支持(如紧跟促销费政策红利),缓解垫资压力。●数字化转型:定向培养数字化人才,推动线上平台建设,提升服务体验(如医药电商优化配送体系),以吸引年轻客群。●政策与环境优化:联动政府资源(如文旅合作破圈),改善交通基础设施(如优化道路设计),降低合规风险。●市场培育与教育:加强消费者市场教育(如针对医药电商顾虑),提升品牌传播力,应对消费疲软。●企业层面:优先推进数字化转型,整合线上线下渠道,开发差异化产品和服务(如体验式消费),以提升客流转化率;同时强化成本管控,探索供应链优化,减少资金占用。针对人才短缺,可建立定向培训机制。●政策层面:呼吁政府提供靶向支持,如加快补贴核销、降低物流成本(如补贴仓储),并改善基础设施(如调整道路隔离设施),为企业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。●行业协作:鼓励跨行业合作(如文旅与零售联动),共同培育市场(如提升医药电商接受度),以应对消费疲软和竞争加剧。●长期视角:注重可持续经营,加强消费者教育,提升性价比产品供给,确保在外部冲击下保持韧性。整体而言,企业需以创新驱动为核心,结合外部支持,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转型的转变。●消费补贴政策优化:企业普遍建议政府实施长效化消费补贴机制,如增加消费券活动、覆盖全品类商品,并加快补贴资金发放,以直接刺激消费者购买意愿。同时,强调简化审批流程,减轻企业垫资负担。●政企合作强化:企业呼吁政府加强与企业协作,共同策划大型促销活动(如以旧换新、联合折扣),提供宣传支持和场地协调,以扩大活动影响力并促进市场活力。●消费场景创新:建议发展多元化消费场景,包括挖掘文旅特色、打造夜间经济、建设电商直播基地,以及针对特定行业(如酒水零售)重构体验场景(如餐饮专柜、文化街区),以吸引消费者并提升消费体验。●基础设施与环境改善:企业提出优化交通设施(如公交线路调整)、完善商业综合体配套,并改善营商环境,包括提供融资支持(如低利率贷款)、减少以罚代管现象,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。●行业精准施策:针对家电、酒水等行业,建议政府出台专项政策(如研发基金、税收优惠),支持品牌差异化竞争,并通过搭建大数据平台等数字化手段提升供应链效率。●政策执行效率提升:企业强调需加快政策落地,如及时支付补贴款项、设立振兴专班,并加强市场监管,确保惠民政策有效执行。●消费补贴政策缺乏长效性和覆盖面,导致消费者购买意愿不足,企业面临补贴资金发放滞后问题,影响市场信心。●政企协作机制不完善,促销活动组织和宣传力度不足,限制了消费场景创新和市场开放程度。●消费基础设施存在短板,如交通不便和商业配套不健全,营商环境有待优化,企业融资成本高、政策执行效率低,制约了消费潜力释放。●特定行业(如酒水零售)面临消费场景单一、人才短缺和供应链瓶颈,政策针对性不强,未能有效激发行业活力。●整体政策体系协同性不足,缺乏数字化监测平台,导致促消费措施碎片化,难以形成系统性拉动效应。为有效提升我省促消费工作,建议政府采取系统性、协同性策略:首先,建立长效补贴机制,确保消费券和以旧换新政策覆盖全品类,并优化审批流程以减轻企业负担;其次,强化政企合作框架,定期举办联合促销活动,整合央企和头部品牌资源,扩大市场开放度;同时,聚焦消费场景创新,发展夜间经济、文旅融合等项目,并针对家电、酒水等行业实施精准扶持,如设立研发基金和数字化平台。 此外,需优先改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,提供融资支持和监管优化,降低企业运营成本。最后,设立跨部门协调机制,加快政策落地效率,通过大数据监测平台实现动态调整,确保促消费措施形成闭环效应,激发消费潜力并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。
点我访问原文链接